小区不见露天垃圾桶智能收集屋自动开门专门配备洗手池“我们小区的垃圾桶都在垃圾屋里,环境很干净。”1月8日,家住惠济路42号院的居民李德芳拎着两袋垃圾下楼,环保垃圾屋感应舱门自动打开,她将绿色袋和灰色袋分别投入厨余垃圾、其他垃圾对应舱门,然后在旁边水池洗手。
惠济路42号院位于江岸区劳动街道,是一个老旧小区,现有居民220户。8日下午,长江日报记者来到该小区,正好遇到李德芳下楼扔垃圾。“进行垃圾分类以后,我家里有5个垃圾桶,厨房放了2个,分别装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,客厅、卧室还有3个。每次吃完饭后就下楼扔垃圾,垃圾屋就在小区门口,很方便。”她说,以前小区垃圾桶直接放在露天,现在建了环保垃圾屋,露天看不见垃圾桶,环境变好了。
劳动街道长江委社区孙星介绍,去年,为满足居民分类投放垃圾需求,提升垃圾收集能力,街道向江岸区执法局提出申请,将开放式垃圾投放点改成封闭智能收集屋,于去年9月投用。“智能的环保垃圾屋顶部设有LED显示屏,全天滚动播放垃圾分类知识。投放口装有自动感应门,居民只需靠近垃圾投放口,垃圾舱门就自动打开。”孙星介绍,如果自动感应门出现故障,还有手动模式,有效避免了垃圾暴露;舱门侧边设有洗手台,方便居民扔垃圾后清洁手部。
打开大门,记者走进环保垃圾屋,只见里面摆放着10个240升容量的垃圾桶,都是干干净净的,没有一点异味。社区工作人员陈盼介绍,垃圾屋内设有雾化消毒、除味设备;内设排水沟与市政下水道连通,环卫人员可以直接在垃圾屋内对垃圾桶及地面进行清洗,不会对社区道路造成二次污染。
环保垃圾屋旁边还放着一台智能回机收,居民王郁把纸箱、塑料瓶等投递进去。“这台机器可以统一称重,积分返现,挺方便的。”她说,智能回收机不仅让这些废纸箱空瓶“变废为宝”,实现垃圾资源化博鱼,还减少了小区乱堆乱放和垃圾溢出现象。
“不能让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负担。”劳动街道副主任张洪表示,街道结合老旧社区改造,建设智能环保垃圾屋,通过智能化手段,让居民垃圾分类更轻松。网格员上门入户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,让他们逐渐养成分类习惯。街道社区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,进一步激发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,使院落环境更加干净整洁。
武汉市执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去年指导各区按照《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实施方案》要求,高标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建设,打造惠济路42号院、韩家墩小学、汉桥市场、姚家林村等一批特色突出的示范点。去年50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创建任务全部完成。
“我们指导各区选取具备条件的小区和单位,加大科普宣传力度,争取居民对垃圾分类设施建设的理解和支持,科学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屋。”该负责人说,同时加强与规划、房管等部门的联动,在新建项目审批和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,规划配套建设垃圾屋。在各相关部门全力配合下,全市垃圾屋建设工作顺利推进,截至去年12月底,全市已完成348个垃圾屋建设工作,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。